很多人看到5why第一反应是5个为什么,其实这是不对的,5why是一种最小颗粒度的、不停的往前追溯为什么的分析根因的方法。
通常解决最深层的因子的代价是最低的,当然也会受到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技术层面无法做对策,就只能在管理方法上做措施了。另外每种分析根因的方法都会用到5why,但实际用好5why也是难度很大的。因为没有像其它工具那样有框架限制,所以很容易分析偏移了。
一个缺陷的发生,如果因子单一的话,可以很容易找到末端因子,措施也好执行。但我们在制造业各个工序中的要素都是错综复杂的,很多都是5M1E多个因子交互作用下发生的,这就是我们经常会没有找到真正的根因,而且交互作用也是随着条件的变更因子发生转移。
举个例子,同样的一个失效模式,当处在的条件是成立初期,人员技能还没有达标或者不够熟悉,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因为人的原因导致的操作质量问题,当工程方法经常变更,有可能会出现同样的失效模式,但是是因为工程原因导致的。
可以做一个履历,把每个工位出现的失效模式都记录下来,然后看原因分别是什么。因为格式的限制,通常我们只能找到一个或者两个末端因子,但实际因子交互作用转移后,我们想要的答案也转移了,这就是常说的大5why分析法,应该把5M1E都分析到。
5why的运用场景一般是针对离散型数据或者是语言逻辑类问题进行分析,所以也带有一定的感性。这也是一个局限性。但却非常适用。5why的展开层级一般没有要求,但是只问到一个为什么通常采取的拦截措施和技术措施成本都比较大,所以洋葱改善继续剥下去吧。
5why分析法一定是要分析到流程上、系统上、技术上、管理上的层面,这样取得的效果会好点,包括措施固化也一般需要上升到流程上、系统上、技术上、管理上,这样形成一个有限闭环,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此外,所有的质量改善都需要回归到结果和价值,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客户带来价值。